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指出,山西省一些城镇、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短板问题仍较为明显。已退出劣Ⅴ类的汾河上平望等8个国控断面,2021年一季度水质出现反弹。侯马市位于山西省南部,汾河、浍河贯通全域,境内设有汾河上平望和浍河小韩村两个国考断面,是汾河入黄河的重要节点。侯马市委、市政府以推进督察整改为契机,按照省委、省政府“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总体部署,科学谋划、系统实施,推动水质改善、生态修复、流域治理等10项工程,全方位、全地域加强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保护治理,取得积极进展和成效。
一、打通水源动脉,实现“水量丰起来”
侯马市认真落实“四水四定”刚性约束,坚持保障生态水、用好再生水、多渠道补水,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在丰富水资源上持续用力。
保障生态水。在侯马市境内,汾河是界河,水量较为丰富;浍河是内河,属雨源型河流、季节性明显,但常年处于断流状态。为解决浍河断流问题,2021年以来,该市充分利用汾河、曲沃浍河一库、襄汾七一水库等水源,累计向浍河补水2500万立方米,保障了浍河生态基流和沿岸农业灌溉。
用好再生水。实施政通污水处理厂提质达标及中水回用工程,铺设21公里再生水管网,将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再生水用于农业灌溉、城市绿化、生态补水等,促进循环利用,推动再生水回用率提升28.4个百分点。特别是,该工程还为侯马市热电厂提供再生水133万立方米,有效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
多渠道补水。侯马市加快推进黄河补水工程,禹门口东扩引黄工程管道已铺设至侯马市,引入100万立方米黄河水用于工业生产和农业灌溉。大力实施推进汾西灌区龙子祠泉水供水水源置换及北庄地表水厂工程,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21%,建设完毕后,可将近1500万立方米龙子祠泉水跨3县(市、区)引入侯马市,置换地下水近1000万立方米。
二、拧紧治污链条,实现“水质好起来”
侯马市紧盯“源头、中段、末端”治理链条,推动城市污水、工业污水、农村污水“三水同治”,持续改善流域水质,境内两个国考断面水质从2021年的Ⅳ类,提升到目前稳定达到Ⅲ类。
强化“源头治理”。为切实提升城市污水治理水平,谋划实施4个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涉及23条道路,新建42.4公里雨水管道,实现雨污水“各行其道”,从源头切断面源污染入河通道。针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站分散、后期运行维护费用高等问题,坚持“一村一策”“远近结合”,实施农村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远郊集中建站,近郊直接纳管,加快实现农村污水处理全域覆盖。截至目前,68个村已有64个完成生活污水治理,8处黑臭水体得到全面治理,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强化“中段发力”。侯马市牢牢抓住污水治理的“中段环节”,大力实施污水处理提质达标工程,通过污水处理厂扩容,分阶段将污水处理规模从2万立方米/日提升至4万立方米/日,处理能力已满足城乡污水每年1400万立方米的处理需求。针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短板问题,正在实施浍南产业园污水处理工程和香邑产业园区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工程,通过新建日处理能力1万立方米的污水处理厂和6.6公里的排水管网等工程,提升工业废水净化处理功能,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循环利用和绿色工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强化“末端增效”。为切实解决汛期污水溢流问题,持续改善浍河侯马段下游水质,侯马市实施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水质改善工程,通过打造107亩的复合潜流湿地,大力削减各种污染物,可实现每日净化污水处理厂尾水4万余立方米,不断提升浍河水质,改善生态环境。
图1 实施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水质改善工程
三、涵养生态根基,实现“风光美起来”
汾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流经侯马市21公里,涵养“一河碧波、两岸锦绣”的绿色生态,是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的重要屏障。侯马市以生态优先为导向,全力推进汾河流域综合治理,为区域生态环境改善按下“加速键”。
工程实施中,坚持“管建结合、系统施治”。一方面,多元强“管”。持续开展“清四乱”“取用水管理”等专项行动,全面净化水域空间;开展汾河沿线6个入河排污口集中整治,实施侯北工业园区重点工业企业废水提标改造工程,2023年以来,汾河上平望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另一方面,精心施“建”。遵循生态治理要求,实施两岸生态廊道建设,通过科学配置乔灌木、地被绿植,完成13.8公里生态廊道绿化,构建多层次植被防护体系。综合运用湿地净化、水土流失治理等工程技术,开展3.8万平方米流域生态修复治理,系统提升河道自净能力与水土保持功能,有效改善汾河沿岸生态环境。
图2 汾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前
图3 汾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后